close

文殊菩薩問佛:云何修證,得六波羅蜜?

 

    佛言:「若有慳吝眾生,能捨酒肉不食,

能捨財物不貪,能捨恩愛不戀,

能捨諸惡不作,能捨人我不爭,名得第一布施波羅蜜

 

    復有邪淫眾生,能持佛戒,能習佛儀,

能降六賊,能斷邪非,名得第二持戒波羅蜜

 

    復有嗔恨眾生,能受人虧,能忍人罵,

非來正對,逆來順受,都無怨恨,反加渡脫,名得第三忍辱波羅蜜

 

    復有怠慢眾生,能學如來十二部經,受持讀誦,書寫講說,

未通務通,未證務證,名得第四精進波羅蜜

 

    復有散亂眾生,能斷殊緣,能止妄念,能除昏散,

能習禪定,定力如山,魔擾不亂,名得第五禪定波羅蜜

 

    復有愚痴眾生,能破無明,能空諸相,能通理法,

能決是非,言言的當,字字無差,名得第六般若波羅蜜

 

    若人能具六波羅蜜者,名出生死,名到彼岸,名超三界,名登十地,成佛之數也。

 

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

 

六度,又譯六波羅蜜或六波羅蜜多,佛教術語,為六種波羅密,

在北傳佛教中「六度」是

「六種行之可以從生死苦惱此岸得度到涅槃安樂彼岸的法門」,

為成佛必修之科目。

 

「六度」雖為之六種法門互相含攝,且被戒、定、慧三無漏學所含攝,

能對治貪等六種煩惱,其內容如下:

 

布施(檀波羅蜜、檀那波羅蜜): 指把自身所擁有或所知道的施予他人。

除了財物的布施 (財布施) 外,還包括佛法的傳揚 (法布施) 和信心的給予 (無畏布施)

長養慈悲心。能除去五毒中的「貪」。

 

持戒(尸波羅蜜、尸羅波羅蜜): 大乘行者除四眾之根本律儀(攝律儀戒),

尚須持守三聚淨戒之其他二者:攝善法戒與饒益有情戒。

攝律儀戒是遵守佛法不作諸惡;攝善法戒是奉行一切之善;

饒益有情戒是廣修一切善法以利益眾生。

 

忍辱(羼提波羅蜜)《金剛經》:

「須菩提!忍辱波羅密,如來說非忍辱波羅密,是名忍辱波羅密。」

包括生忍和法忍:其為菩薩能忍受一切有情侮辱而不生瞋業

《金剛經》:「知一切法無我,得成於忍。」

以及外界的寒熱饑渴等《出六度集經》:「忍辱有二種。一者生忍。謂於恭敬供養中。不生憍逸。於嗔罵打害中。不生怨恨也。二者法忍。謂於寒熱風雨饑渴等法惱害之時。能安能忍。」。

《遺教經》:「能行忍者,乃可為有力大人。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,如飲甘露者,不名入道智慧人也。」能除去五毒中的「瞋」。

 

精進(毗梨耶波羅蜜): 其中包括身精進與心精進,精進修持其餘五度。

意指身體力行善法、勤斷惡根,

對治懶惰鬆懈《大智度論》(卷八十):「精進者,謂心練於法而不懈怠。如法致財而用於布施等,為身精進;斷慳貪等噁心,使不得入者,為心精進。

 

禪定(禪度波羅蜜、禪那波羅蜜): 心無雜念,不為俗物迷惑顛倒。禪定能對治散亂。

 

般若(智慧、般若波羅蜜): 修行般若以破除、遠離「無明和愚痴」,令諸煩惱不得自在。有「緣世俗諦慧、緣勝義諦慧、緣饒益有情慧」三種。能除去五毒中的「癡迷」,對應六道中的畜生道。 在六字真言中有修行者將六度對應六道作其他的排列

 

十波羅蜜為六波羅蜜後加了:「方便、願、力、智」四波羅蜜。 南傳上座部佛教亦類似於六波羅蜜的修行法門稱「十波羅蜜多」。 又稱事究竟、到彼岸、度無極、度、波羅蜜、波羅蜜多、播羅弭多, 謂菩薩從初住至六住位,以多修習善修習「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(靜慮)、智慧」六度萬行為筏,度脫於生死苦海,得至究竟涅槃之彼岸。

 

六度萬行,意指其包括菩薩所修的一切行門,由於具體行門很多,故以「萬行」稱之。然修六度萬行尚有「內、外」門之分,未悟真心前多依「事相」修,名為外門,悟明真心後方能「稱理修行六度」,稱為「內門廣修六度萬行」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藏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